一、两种“伪阅读”的典型
有人为了教育而阅读,有人为了娱乐而阅读。二者虽动机不同,却同样陷入了阅读的误区:
• 为了教育而阅读:他们将阅读视为补足自身缺陷的工具,却缺乏真正的消化与内化。他们追求的是“外部认证”的成长,而非内在觉醒。
• 为了娱乐而读书:他们则将书籍当作一种时间的“麻醉剂”,在无聊中寻找短暂的快感,却不求触及心灵。
这两种阅读方式看似截然相反,但它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:缺乏“自觉性”与“目的性”,将阅读变成一种被动行为。
二、阅读的真正目的:滋养灵魂、服务生活
阅读不是为了获得“教养”的标签,也不是逃避生活的避风港,而是为了:
• 点燃心灵:阅读应能触发内在的情感波动、认知突破。
• 照亮生活:一本书若不能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,那就是浪费时间。
• 构建自我:阅读是认识自己、完善人格的一种途径。
阅读需要被赋予了“生活实践”的价值,而非“学术工具”或“休闲装饰”。这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阅读观,强调阅读的本体性作用。
三、对“阅读仪式感”的批判
“把阅读神圣化”的倾向是值得讽刺的,例如盲目崇拜印刷文字、量化阅读成果(如读了多少本书)。互联网并没有让人们的阅读变坏,为读而读才是真正的问题。
我们需要批判阅读作为身份符号的消费主义阅读观——人们并不在乎书的内容或自己的成长,而是在乎“我在读书”这个动作本身的象征意义。
四、什么是“好阅读”?
在我看来理想的阅读姿态,关键词包括:
• 专注:“散漫地阅读”是无稽之谈,真正的阅读需投入全部注意力。
• 选择: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本书,而非盲目涉猎。
• 转化为行动力:阅读是为了更好地生活,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。
• 如战士赴战场般投入:不是逃避者,不是粉饰者,而是主动者。
这种阅读观不是苦行式的,而是主动、充满力量、面向世界的。
五、写作的意义也由此被重新定义
当然,即便作家也不能将“被阅读”视为终极荣耀,因为:写作本就比不上阅读。它意味着:文字的价值不在于写出来,而在于被怎样阅读。好作品要等到好读者,它们之间构成了一种深刻的、互为成就的关系。
六、总结:从“读书的人”到“活着的人”
不是阅读让人高贵,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投入让阅读变得有价值。我反对“阅读崇拜”,也反对“阅读消费”,倡导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律与诚实——你不需要读得多,而需要在合适的书中找回真正的自己。阅读并非为了忘记日常生活,恰恰相反,阅读是为了活得更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