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在2024年,我保持着每个季度一次的总结习惯,那是一种与自己对话、也与外界沟通的方式。但到了2025年上半年,我中断了这个节奏。回头看,那段时间并非没有内容可写,而是我的内心缺乏安定感,仿佛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可供锚定。如今,环境渐渐明朗,我重新感到这是一个可以再次“总结”的时刻。
分享欲
我发现自己始终是一个有分享欲的人。对我而言,写作不仅仅是记录,更是一种向外延伸的动作:当文字落在纸上或屏幕里,我便能想象到另一端的读者,与他们发生某种微妙的连接。分享欲让我不满足于只把想法留在脑中,它驱使我把思考、经验和感受外化出来。写作正好满足了这一点——它既是自我整理的工具,也是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桥梁。
从大学毕业起,我便持续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写作和分享。最初是在知乎,累计获得了约一百多万的阅读量,这是我最早的内容积累阶段。随后,因为公益相关的工作,我尝试在小红书上运营一个非技术向的账号,也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关注和互动。
不过,我始终没有将重心放在某一个特定平台上。原因在于,平台本质上是第三方,其规则和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,对创作者的可控性较低。因此,我更倾向于把大部分文章沉淀在个人博客中。正因为分享是【存在确认】的一部分,所以我选择用博客来建立一个稳定的表达空间。
而且从这些经历中,我逐渐意识到,写作和分享对我而言并不仅仅是内容传播或流量积累的问题,而是一种更深层的需求。与其说我是在不同平台尝试,不如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分享欲。
分享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爱好,它背后折射的是人与人之间更为根本的关系。人的存在从来不是孤立的,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确立和实现的。分享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:当我把经验、思考或情感转化为文字并传递出去时,实际上是在尝试与他人建立联系,也在寻求一种被理解和确认的存在方式。与此同时,分享迫使我对思想进行整理和再加工,让我在对外表达的同时,对内获得更清晰的认知。
去定位
因为工作变动,离开上海,来到杭州,我失去了原来熟悉的圈子。上海有各种各样的组织与社群,我也在公益领域、程序员群体中很活跃;相比之下,我在杭州虽然认识一些公益组织,但并不熟悉。面对这种脱节感,我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建立联系。
其实,我每来到一个新的城市,都会采用“点—线—面”的策略:先从身边已知的组织或个人切入,哪怕只是偶尔参与一次活动,也能作为一个起点;然后在活动之外,主动与人建立更深的交流,逐渐形成稳定的互动关系;最终,当连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,我也可以尝试把不同领域的人聚合起来,形成一个新的小网络。这意味着,我不仅是一个参与者,也可能成为一个连接者。
我的思考是,自己离开一个熟悉的圈子,其实是一种“去定位”。原本的社会关系提供了稳定感和归属感,一旦离开,就会出现空白。但这种空白并不只是损失,它同样意味着一次重新建构的机会。人是“被抛入世界”的存在,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处境,却能决定如何回应。当我离开上海,被抛入杭州的陌生环境时,我既感到不安,也获得了新的自由。这是一种存在性的挑战:如何在一个新的地方重新与世界建立关系。
因此,我不必把自己看作失去圈子的人,而可以把自己看作正在更新关系结构的人。在杭州的每一步尝试,既是现实的行动,也是对自我存在方式的再塑造。
AI与范式的重构
在过去,独立开发者的最大瓶颈在于资源有限:缺乏团队、资金和时间。写代码、设计界面、撰写文档、推广运营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自己承担,因此很多想法停留在“想到”的阶段。
AI 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格局。它像一根杠杆,把个人的执行能力放大到接近小型团队的水平。代码生成、测试、文档、用户调研都可以部分交给 AI,从而让开发者将更多精力放在问题选择和产品方向上。过去需要五六个人完成的工作,现在一个人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原型验证。
这种变化带来两个关键转折:
- 进入门槛下降 —— AI 让独立开发者更容易将想法落地。
- 核心能力转移 —— 真正价值不再是“能否写代码”,而是“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,并把解决方案转化为可用产品”。
独立的核心已从全能转向自我主导:决定方向、价值和服务对象,而 AI 只能作为助手,无法替代责任。程序员借助 AI 变得“更像团队”,公司则面临必须超越效率、找到价值理由的挑战。AI 正把公司从“效率组织”推向“价值组织”,依赖分工与规模的模式正逐渐失去优势。
前端工程师也在经历类似转变。过去的成长路径是:掌握框架 → 熟悉生态 → 提升性能和架构能力。AI 降低了底层实现门槛,“写得快”不再是核心竞争力。未来前端更像 π 型人才:
- 工程与架构能力:组件化设计、接口规划、构建优化。
- 产品与审美能力:理解交互、用户心理,可与设计师有效沟通。
- AI 协作能力:拆解问题、审查结果,让 AI 成为可靠助手。
AI 的冲击迫使前端工程师回答一个核心问题:“你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?”
仅仅写代码或还原需求已被替代,而把技术与用户体验结合、通过代码表达产品哲学的人,AI 会成为最强助手。换句话说,前端工程师必须从“工匠”升级为“设计师”或“架构师”,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代码塑造独特而优雅的用户体验。